中国苴却砚简介
中国苴(ju)却砚简介
苴却石形成于2.5亿年前,自古产于四川攀枝花市郊金沙江畔(拉鲊古渡),因产地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原属云南苴却县-今永仁县)而得名。
史传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定南疆,五月渡泸,七擒孟获,屯兵安营在此,发现苴却石(古称泸石)具有通天彻地的灵气,令人采石制成七星砚供用营中。
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史树青先生考证:正式史料中记载过,唐武德4年,云南王派3000学子赴成都学汉礼,带动了这一带砚石的开发。宋初期这一地区归泸州管辖,该砚正式称为“泸石砚”或“泸州砚”,被皇家列为名贵贡品,还考证到宋朝的宋徽宗就曾用过泸石砚。元朝起,此地称为“苴却”而更名。苴却砚历经几代,盛于清朝,只因苴却石产量少,地处边陲,运输极为不便,全靠马帮长途辗转运至云南和内地,影响较小。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遣苴却巡检宋光枢取其三方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参展,一举获奖名震中外,成为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参展有盛誉的文房四宝,同时,苴却砚还成为近代中国三大名砚之一。后因战乱、传人不继而失传。
1953年,四川著名雕刻艺术家罗敬如先生觅源.开发和研制,前后逾50多年,新研发出攀西奇石苴却砚系列。苴却砚是继中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澄泥砚、洮砚)之后的又一名砚,号称中国彩砚,它既有端砚的眼,石眼珠宝般缀在石间,耀眼夺目。石质如歙砚般致密、细腻,且具有洮砚的艳丽色彩,澄泥砚般发墨。可以说其集四大名砚之优点于一身。中国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方毅、启功、溥杰、范曾、黄胄、杨超、千家驹、董寿平、白雪石、王遐举、沈鹏、柳倩、张绍曾、刘炳森等名人赞其为“砚中珍品”、“书画良友”、“文房奇品”并欣然题词。被黄胄称之“美石妙品”的苴却砚色紫黑沉凝,致密细腻,莹洁滋润而温坚,发墨如油,存墨不腐,耐磨益毫,呵气可研,叩之有金玉之声,清越铿然,抚之如婴肤娇嫩,视之文理清秀。石品中,石眼最为绝妙,或青如碧玉,或红似金瞳,或白如月牙;圆如龙眼、鸲鹤眼,长似乌鸦、丹凤;其色鲜活,质地纯净高洁,有心、有环、有晕、有彩、睛瞳亮明,烔烔有神,脉脉如诉,令人视之而心动,观后而神怡。在我国制砚史上石眼有”七珍八宝”之说,即在砚上有七个石眼的为珍品,八个眼的为瑰宝,而苴却砚上石眼最多的有200多个,最大的石眼直径在4公分以上,真可谓宝中之宝。苴却石之珍奇,还在于它具有十分丰富的石品花纹,有绿膘、黄膘、玉带膘、鱼脑冻、蕉叶白、花纹、云纹、水纹、冰纹、鱼子纹、火捺、碧眼、青花、金星、眉子、金线、银线、紫砂、鸡血等上百个品种,真乃“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一九八九年“中国苴却砚展”在北京中国美术展览馆举行,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亲自为展览剪彩;一九九四年六月亚太地区博览会荣获“金奖”,十月获首届中国博览会“金奖”;九五年入选国家级礼品,由乔石委员长以国礼相赠日本天皇、韩国总统等外国元首;九七年中国博览会上被评为“中国名品”,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荣获“金奖”,第五届中国艺术节再获“金奖”;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收藏品博览会金奖。苴却砚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经众多艺术家、商家的发掘、推广,已享誉东南亚、海内外.200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一方苴却硯竟标出十三亿九千万之天价,轰动世界…….人们已不再将其作为单一的研墨工具,而是做为艺术品欣赏收藏,做为高档礼品赠送亲朋好友。
中國德石释义:
中国德石广义的理解 是指产于中国大地上具有一定价值的石头,人们愿意去雕琢打造它,重金收藏它;犹如人类千千万万平庸者乃过眼云烟,不留痕迹,但是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以及历朝历代伟人名人可谓德仁兼备之古圣先贤,被后人千秋万代称颂敬仰,中国德仁也。石头遍地皆是,价值几何,但其中无论宝石、玉石、砚石、印章石、水晶石还是奇石、园林石观赏石等等……,皆为石品石德之优良者也,谓之“中国德石”。中国德石狭义的解释是产于四川攀西腹地德昌县的工艺石材(目前我们正着力开发打造);另外,德石(谐音得失)还兼得失取舍之儒家哲理。
您是拙工德石的上帝!
拙工德石是您的朋友!
拙工德石文化中心
四川攀枝花拙工德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企业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