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朋友,网站所有图片美景均源自中国德石原产地,美丽富饶的四川德昌县,德石拙工欢迎您!德昌人民欢迎您!

(本文乃砚雕名家徐少为在2011年5月在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国家级培训砚雕大师高级研修班开学典礼高峰论坛上的演讲稿)

中国德石 

                                                                                   ---中国面对世界的文化名片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台湾少女组合S H E《中国话》

       我要和同仁们一起,把“中国苴却砚”打造成攀枝花市对外的名片;我更要用我的毕生精力,并诚邀石艺界的有识之士,和我一起把“中国德石”打造成中国面对世界的文化名片。

      早在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就发表过联合宣言:“人类要想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得回首2500年从孔子的身上去汲取智慧。”

      中国文化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将是可悲的,从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到2011年国外孔子学院学生上春晚,全世界已经有三百多所孔子学院。伟大的预言早已实现,全人类都在觉醒,中国文化毫无悬念的主导了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自己,除了骄傲和自豪,是否有些许惭愧和悲哀?我作为成长在特殊年代的中国人(批林批孔年代),我愿亡羊补牢;我作为石艺界的中国人,我更愿在业内与时俱进。于是我创造了三个词:“中国德石”、“鑫龙”、“拙工”,并创办了自己的文化阵地“拙工鑫龙德石文化中心”,自诩为“首席拙工”,不但注册了商标,还申请了互联网国际国内中英文域名,创办了中国德石网, 准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而且充满勇气和信心,正所谓“心空能翔鸟,池浅可容天”。

         中国德石广义的理解 是指产于中国大地上具有一定价值的石头,人们愿意去雕琢打造它,重金收藏它;犹如人类千千万万平庸者乃过眼云烟,不留痕迹,但是老子、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以及历朝历代伟人名人可谓德仁兼备之古圣先贤,被后人千秋万代称颂敬仰,中国德仁也。石头遍地皆是,价值几何,但其中无论宝石、玉石、砚石、印章石、水晶石还是奇石、园林石观赏石等等……,皆为石品石德之优良者也,谓之“中国德石”。中国德石狭义的解释是产于我的家乡攀西大裂谷腹地四川德昌县的工艺石材(目前我正着力开发打造);另外,德石(谐音得失)还兼得失取舍之儒家哲理。

  鑫龙释义: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中土,上下五千年,跌跌荡荡,起起伏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龙不再是东亚病夫,也不再是混龙、烂龙、滚龙、卧龙,而是陡然崛起的、昂首阔步、全球瞩目的含金量很高的中国龙,所谓中国“鑫龙”也。

  拙工释义:中国石艺界的能工巧匠们,大师们,同行志士们,生在中原大地的沃土里,长在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底蕴中,面对大国崛起引领人类现在和将来的、神圣的历史时刻,安能满足于所谓“巧夺天工”之类雕虫小技,且可安于自我耕耘、小富即安的燕雀之志。吾辈当用好“石艺”这块绝好的文化载体,更好的传承、弘扬中国的石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壮锦再添一笔更浓的色彩。不可局限于什么“石艺”“砚艺”之狭小境地,乃“小可”也;更莫轻言“砚道”“石道”,无本之源,乃“妄可”也,当先修德方能悟道,子曰:“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以拙自谦,更以拙自勉,勤能补拙、用心雕刻,用朴拙的心态把“中国德石”的“德”展示表现得淋漓尽致,切不可埋没“石德”,同时更应该在创作过程中,在发现、展现石德的同时,用石德来感染提炼、升华自己的“仁德”以及自身的修为,崇尚石德,更注重仁德,两者相互作用,互相促进,让每一块“中国德石”都具备很高的文化内涵,才对得起每一块“中国德石”的“石德”。“天工”者优秀也,还当艺无止境,返璞归真,实现从优秀到卓越,此乃大巧若拙,正是所谓的“拙工”是也。

  我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思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这句至理名言,但是我也清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道理,拙工德石文化中心目前立足于攀枝花苴却砚,德石文化中心愿与同仁携手共进,与政府密切协作,为苴却文化的普及推广、传承发展不懈努力,把苴却砚这块地方文化产业打造成攀枝花对外的名片。同时我更呼唤全国石艺同仁放眼世界,与时消息、与时偕行、与时俱进,做石艺更要做文化,把“中国德石”打造成中国面对世界的文化名片。    

                                                            首席拙工:  徐少为 

                                                   2011年5月于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